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

何謂“仁” (2)


何謂“仁” (2)

孔子求學問于老子,老子告曰:「良賈深藏若虛,君子盛德若愚。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,是皆無益于子也。」

孔子在讀書,老子見而問之曰:「讀何書?」
孔子曰:「【易】也。聖人亦讀之。」
老子曰:「聖人讀之可也,汝曷爲讀之?其要何說?」
孔子曰:「其要在于義。」
老子曰:「蚊虻噆膚,通夕不得眠。今義慘然而汩人心,亂莫大焉。夫鵠鳥不日浴而白,烏雀不日染而黑,天之自高矣,地之自厚矣,日月自照矣,星辰固自列矣,草木固有區矣。夫子修道而趨,則以至矣,又何用義!若擊鼓以求亡羊乎?夫子乃亂人之性也。」

老子又問孔子曰:「汝得道乎?」
孔子曰:「丘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。」
老子曰:「假使道可以獻于人,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;假使道而可以進于人,則人莫不進之于其親矣;假使道可以告于人,則人莫不告之于兄弟矣;假使道可以傳于人,則人莫不傳之于其子矣;然而都不可以,無他,以人心中無主而道不可居也。」
孔子曰:「丘治【詩】、【書】、【禮】、【樂】、【易】、【春秋】,誦先王之道,明周、召之迹,以幹于七十餘君而不見用,甚矣人之難說也。」
老子曰:「夫六藝,先王之陳迹也,豈其所陳哉。今子所修者,皆因陳迹也。迹者履之出,而迹與迹間豈有异哉?」

孔子歸,三日不語。子貢怪而問之。
孔子曰:「吾見人之用意有如飛鳥者,吾當飾意以爲弓弩射之,未嘗不及而加之;見人之用意有如糜鹿者,吾當飾意以爲走狗而逐之,未嘗不銜而頓之;見人之用意有如淵魚者,吾當飾意以爲鈎緡而投之,未嘗不釣而制之。至于龍,乘雲氣,游太清,吾不能逐之。今見老子,其猶如龍乎,使吾口張而不能翕,舌出而不能縮,神錯而不知其所居。」












何謂“仁” (1)


何謂“仁” (1)

,在【論語】二十篇中出現了超過一百次,在、義、禮、智四行中為首行。
孔子為何如此重視“”,比“禮”還要重要
孔子一生都希望恢復周禮,以周公旦所制定的禮樂治國,由自己身處的魯國開始,以禮樂教化國人,一步一步的恢復國家體制,將周東遷以來天下紛亂的局面扭轉過來,以達至天下大同。但是,孔子更渴望的是人君能以“”治國,人與人之間能夠以“”相待,人人都能以德行於世上。

何謂“”?
究竟在孔子口中所說的“是甚麼樣的一種東西?
為何“”可以使人和睦相處,使天下太平,甚至使人成聖
老子說:「天地不,以萬物為芻狗。聖人不,以百姓為芻狗。」
然則,“”是天生的德性,是順自然而行的,就如天地對待萬物一樣,無分彼此;聖人對待百姓一樣,無分貴賤。故治國者若是不,百姓則如草芥一般的低賤。

【釋名】:「人,也,生物也。故【易】曰:立人之道,曰與義。
者,當以使萬物生生不息,使萬物得以享其天年。

故【釋名】:「,忍也。好生惡殺,善含忍也。」
其生之意有使別人得以生存,或繁衍後代子孫;故不能繁衍後代者,是為不能盡人道。滅人族類,絕人子孫者是為不

樊遲問“”於孔子,子曰:「愛人。」
原來愛就是的表現。
孔子曰:「遠乎哉?我欲,斯至矣。」
其實,要行“”並不難,因為“”離人並不遠,只要人願意行,“”就在人的身邊。人若能愛人如己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這豈不就是愛人的表現,是“”的表現嗎。
子曰:「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」
是行“”德也。


子曰:「唯者能好人,能惡人。」
只有者能夠真正的好善惡惡。因為者不為利慾所惑,能辨明是非;故行義者好之,行不義者惡之。故子曰:「巧言令色,鮮矣!」
以其人為利慾所昏,為利是圖,已不知“”為何物。故子曰:「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,惡乎成名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

子曰:「人而不,如禮何?人而不,如樂何?」

子曰:「知者樂水,者樂山。知者動,者靜。知者樂,者壽。」
子曰:「知者不惑,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」
子曰:「有德者必有言,有言者不必有德。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。」     
子曰:「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君子篤於親,則民興於;故舊不遺,則民不偷。」

子路曰:「桓公殺公子糾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」曰:「未乎?」
子曰:「桓公九合諸侯,不以兵車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,如其。」     

子曰: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,遊於藝。」

孟武伯問:「求也何如?」
子曰:「求也,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,可使為之宰也,不知其也。」     

曾子曰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

顏淵問。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焉。為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

樊遲問。子曰:「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雖之夷狄,不可棄也。」
子曰:「當,不讓於師。」
為學生者當尊師而讓於師,唯獨行之事不能讓於師










大道廢


大道廢

不讀【春秋】,不能知孔子;不知孔子,則不能明【禮記】、【論語】。

春秋是孔子成長生活的時代,她直接地影響著孔子的思想行為。
孔子為何要提倡仁、禮、義、智?
孔子身為武將之後,他通曉當時的六藝,就是禮、樂、詩、書、御、射,尤其精於射。論武藝,他應該是不亞於當時的武人。
他為何要棄武而取禮、樂?

老子曰:「大道廢,安有仁義。智慧出,安有大偽。六親不和,安有孝慈。邦家昏亂,安有忠臣。」

以上的一切,當由讀【春秋】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