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

何謂“仁” (1)


何謂“仁” (1)

,在【論語】二十篇中出現了超過一百次,在、義、禮、智四行中為首行。
孔子為何如此重視“”,比“禮”還要重要
孔子一生都希望恢復周禮,以周公旦所制定的禮樂治國,由自己身處的魯國開始,以禮樂教化國人,一步一步的恢復國家體制,將周東遷以來天下紛亂的局面扭轉過來,以達至天下大同。但是,孔子更渴望的是人君能以“”治國,人與人之間能夠以“”相待,人人都能以德行於世上。

何謂“”?
究竟在孔子口中所說的“是甚麼樣的一種東西?
為何“”可以使人和睦相處,使天下太平,甚至使人成聖
老子說:「天地不,以萬物為芻狗。聖人不,以百姓為芻狗。」
然則,“”是天生的德性,是順自然而行的,就如天地對待萬物一樣,無分彼此;聖人對待百姓一樣,無分貴賤。故治國者若是不,百姓則如草芥一般的低賤。

【釋名】:「人,也,生物也。故【易】曰:立人之道,曰與義。
者,當以使萬物生生不息,使萬物得以享其天年。

故【釋名】:「,忍也。好生惡殺,善含忍也。」
其生之意有使別人得以生存,或繁衍後代子孫;故不能繁衍後代者,是為不能盡人道。滅人族類,絕人子孫者是為不

樊遲問“”於孔子,子曰:「愛人。」
原來愛就是的表現。
孔子曰:「遠乎哉?我欲,斯至矣。」
其實,要行“”並不難,因為“”離人並不遠,只要人願意行,“”就在人的身邊。人若能愛人如己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這豈不就是愛人的表現,是“”的表現嗎。
子曰:「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」
是行“”德也。


子曰:「唯者能好人,能惡人。」
只有者能夠真正的好善惡惡。因為者不為利慾所惑,能辨明是非;故行義者好之,行不義者惡之。故子曰:「巧言令色,鮮矣!」
以其人為利慾所昏,為利是圖,已不知“”為何物。故子曰:「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,惡乎成名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

子曰:「人而不,如禮何?人而不,如樂何?」

子曰:「知者樂水,者樂山。知者動,者靜。知者樂,者壽。」
子曰:「知者不惑,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」
子曰:「有德者必有言,有言者不必有德。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。」     
子曰:「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君子篤於親,則民興於;故舊不遺,則民不偷。」

子路曰:「桓公殺公子糾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」曰:「未乎?」
子曰:「桓公九合諸侯,不以兵車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,如其。」     

子曰: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,遊於藝。」

孟武伯問:「求也何如?」
子曰:「求也,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,可使為之宰也,不知其也。」     

曾子曰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

顏淵問。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焉。為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

樊遲問。子曰:「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雖之夷狄,不可棄也。」
子曰:「當,不讓於師。」
為學生者當尊師而讓於師,唯獨行之事不能讓於師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