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

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



今天跟大家說說一句被中國人誤解千年孟子的話。

孟子曰: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。舜不告而娶,為無後也,君子以為猶告也。」
孟子/離婁上

因著女兒問功課上的問題,觸發我再讀【孟子·離婁篇】的興趣。

【孟子·離婁篇】是孟子論述堯、舜聖人治國之道,為何會突然出現了後祀問題?
這句話,自古至今都被人解釋為沒有後祀是最大的不孝。真的是如此嗎?當我去看看所有現有的譯本時,發覺這一解釋前文不對後理,牽強至極,可以說是曲解孟子的說話。

【孟子·離婁】下
孟子曰:「世俗所謂不孝者五:惰其四支,不顧父母之養,一不孝也;博弈、好飲酒,不顧父母之養,二不孝也;好貨財、私妻子,不顧父母之養,三不孝也;從耳目之欲,以為父母戮,四不孝也;好勇鬭狠,以危父母,五不孝也。章子有一於是乎?夫章子,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。責善,朋友之道也。父子責善,賊恩之大者。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?為得罪於父,不得近;出妻屏子,終身不養焉。其設心以為不若是,是則罪之大者。是則章子已矣。」

根據孟子所說,不孝有五,並不是三。為何說有三?

有三者,是因為有人說帝舜犯了當時人所說不孝的第三條,就是“私妻子”,也就是“不告而娶”。

“不告而娶”與無後祀又有何關係?
根本就是九唔答八,是後人強詞曲解。

孟子所說的“無後為大”,並不是指無後祀(子孫)。後者,王(或帝)也,天下之主。
由於舜繼堯為天下之主,故不能與妻子回家事奉雙親,故當時有人質疑舜“私妻子”,是為不孝。
然則,孟子重申而說,舜雖然表面上犯上第三條不孝,但是“無後為大”,也就是令至天下無主比不孝的罪更大。

所以,君子認為舜之行為“猶告也”,故君子以舜為孝之人。

這應該是孟子整段論孝治國之道的原意。

易龍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